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能否健康成长,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要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真正关心、爱护和尊重青少年。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走向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外教育名著导读书系:〈颜氏家训〉中的教育思想》内容包括了颜之推生平,《颜氏家训》简介,《颜氏家训》之成书背景,《颜氏家训》之篇章结构,教育章句导读,好家教成就好人生——序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教子,教育要从小开始,溺爱毁掉孩子的一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注意家长的自我修养,兄友弟恭是人生的财富——兄弟,重组家庭的
本书对《二十四孝》进行了新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国家,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律人:孝与古代法律》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孝与法律的关系。大体包括先秦时期孝与法的糅合,秦汉时期“孝治天下”的政治尝试与实践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生参与注律、修律,所完成的法律的伦理化。隋朝也把“孝治”作为立国之本,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孝治”政策。五代十国时期整个社会“孝”的观念淡薄。明清两代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选官:孝与古代选官制度》讲述了历代以孝选官的制度。先秦时期“孝治天下”的观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孝选官”也尚处于萌芽状态。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但此后的几百余年间,孝道观念时而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治国:孝与家国伦理》是“中国孝文化丛书”的总论。《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治国:孝与家国伦理》论述了孝的起源与流变、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和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其中在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中就父子、兄弟、婆媳、祖孙等关系进行了详述。在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分别就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国家制度中渗透的各种孝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管官:孝与古代丁忧制度》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
《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励人:孝与古代旌表制度》重点论述孝对旌表制度形成的作用、旌表历代孝楷模的案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旌表制度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直观而准确地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其现身说法,从“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方面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主张,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清康熙帝撰,其子雍正帝笔述。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兼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