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表演专业的表演基础课程的配套教材。全书一共六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表演艺术概论,让学生能够明确表演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为表演元素训练,通过松弛与控制、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元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表演基础素质。第三章是表演行动的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天性能够得到解放,能够自如地进行舞台的行动,并且学生能够具备
本书稿系一部戏曲曲谱集。书稿收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曲谱,包括“玉堂春”“奇双会”“生死恨”“四郎探母”“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打渔杀家”“汾河湾”“凤还巢”“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玉堂春”“游园惊梦”等全本戏以及折子戏和著名唱段,共计一百二十段。书稿中收录的曲谱每段均包括曲谱、唱词、念白
本书以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为立足点,力求将民间组织、商帮团体和班社艺人等三大主体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在兼顾黄梅戏传播个性的基础上对戏曲舞台传播共性展开初步研究。全书运用传播学的方法,根据黄梅戏早期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分别对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舞台传播、电影传播和电视传播等方面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力图阐明在不同的
《豫剧舞台美术》为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豫剧”丛书(第一辑)之一种。因有了豫剧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催生了对豫剧舞台美术的相关研究。书稿由七章组成,包括豫剧舞台布景及制作,豫剧舞台灯光与照明,豫剧舞台人物化妆造形,豫剧舞台人物服装设计等方面内容。对近年来豫剧舞台、舞台布景、舞台灯光、舞台道具等分
本集刊致力于推动傩戏学学科建构与发展。近期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继续秉承理论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传统,向理论研究体系化、系统化和田野考察深入化、细致化两个方向推进。二是保持国际化视野。傩戏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戏剧艺术形态,它具有世界普遍性、共通性,在傩戏学研究上能够与世界学界形成对话。三是在努力梳理、厘清傩戏历史的同时,
《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一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学术分析,详细考辨了《昭代箫韶》的编创过程,指出其源于乾隆末年的《铁旗阵》,并在嘉庆年间分化为两部大戏。作者系统考察了杨家将戏曲的“前文本”及其他宫廷大戏对《昭代箫韶》的影响,提供了文本生成背景。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帝王心
\"本书用戏剧学的理念诠释中国历史上繁复的演剧现象,用民族学的眼光发现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用历史分析方法关注各个不同时期各种戏剧现象的独特性及其有机联系;全书通过灵活的章节设计以及点面互应、繁简结合的书写方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全面包容“中华”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各种“戏剧”,以此来体现“通史”的意义。
《曲学》第八卷(2024年),共收录曲学类论文等16篇,分“曲体研究”、“曲史研究”、“曲论研究”、“曲家研究”、“曲苑新韵”等五个栏目。所收文章涉及词体、词调、曲史、曲论、曲家等多个层面,亦收录一部原创的昆剧剧本。此书稿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集中体现了近几年国内外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唐葆祥的《俞粟庐与吴梅》聚焦于著名
《武平汉剧史》是一部社科类著作,梳理了武平汉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较为集中全面地介绍了相关剧团及演职人员信息资料,并阐述了此剧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意义。武平汉剧是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从地域上划分称为闽西汉剧,是从“外江戏”“乱弹”转化而来,于明末清初传入武平。武平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著作
“四明南词”因浙东四明山得名,亦称“宁波文书”,曲调典雅,词藻华丽,是我国众多曲艺中别具江南特色与海洋风情的一种传统说唱音乐。本书立足地域,从音乐口述史语境切入,采录四明南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祥源等十余位代表性艺人口述记忆,展示他们的学艺过程、表演经历、心路历程等,还原300多年来四明南词的音乐特征、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