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揭示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元代杂剧、散曲、诗文、南戏、话本诸种文体的作家作品进来了全面梳理,对重要文体的起源、体制、内容、分期和流派的区分、流传版本及作品存佚,以及盛衰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不仅具有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对于各体文学的发生发展给予明晰概述,还对其中的重要作家流派的生平、艺术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徐公持研究员撰写的《魏晋文学史》,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是徐先生十年磨一剑打造出来的断代文学史精品。全书分三国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三编,每编都用数十章篇幅详细全面地勾勒该时期主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书稿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翔实,分析细腻深入,评价客观
劳动作为一个现代概念,从民初的劳工神圣到1940年代的劳动光荣,经历了思想资源和逻辑层次上的迁变,也逐渐从观念层面发展出有效的实践形式与社会建制。 本书将劳动作为一种观念与实践、政治与文艺之间的中介,考察解放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形式的内景:既聚焦政治对文艺实践的主导与组织,也力图从具体的形式实践中发掘一种具有整合性的文艺
《汉魏六朝河陇著姓与文学》是丁宏武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成果经相关专家鉴定,已于2017年8月正式结项。该书以新世纪的大文学观为指导,以家族文学研究为重点,通过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河陇著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学创作情况,勾勒总结这一时期河陇文
本书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汇集了一批南京文化名家共同撰写,以“大家小书”的方式,全方位向大众普及,“南京为什么是“世界文学之都’”。从历史与现实一脉源流的叙述与评论中,一个生动活泼并实实在在的“世界文学之都”跃然于纸上。本书在南京出版社已出版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基础上,以绘本的方式将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源流
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端于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联合广大进步群众,以各种斗争方式冲破国民党打压和围剿,积极探索无产阶级文化发展新道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作出历史性功绩。本书即是一本详细、全面、系统讲述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专门读物。本书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在吸收以往研究基础上,注重吸收最新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BZW046)“宋代笔记中的文学思想”的成果。本书从宋代笔记的原始文本出发,探索其中的文学思想,对全部宋代笔记按照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南宋后期进行分时期论述,以每部笔记独特的文学思想为论述重点,又总结各个时期的共性规律。既重视文学内部的思想阐释,更重视关于文学生态思想的总结提炼
本辑继续保持特色栏目“大西南区域文化与文学”,同时开设四个新的专栏,“杜甫研究”“《声音史》研究”“新作快评”和“学术评议·会议综述”。每一栏目所选录论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质量,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优长,基本上做到了文史互证、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本辑论文从研究领域上看涵括了大西南区域从古至今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