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于咸丰六年(1856)着录家藏金石为《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一书,共收彝器39件、石刻5件。后增收彝器,删去石刻,增订而成此书。《两罍》全书十二卷,其中收录商器19件,周器40件,秦汉以后器51件;所收器物皆有绘图,记载器物尺寸重量等信息,铭文考释较为详细。在器物绘图与体例方面,容庚指出此书对器物花纹的表现一改前人
《长安获古编》共两卷,所收器物皆为刘喜海任职陕西期间所获,该书共收器物122件,其中商周器物42件。该书在刘喜海生前只完成了金文部分的刊刻,未能刊行全书。鲍康曾得此书稿本并欲刊刻,但亦未能够实现。此一书中的器物图像,主要由吴大澄(清卿)与陈麟炳(寅生)负责,该书书版后归潘祖荫、王懿荣、刘鹗递藏得其书板并点校补刻,最终于
此书自序和总目题作《筠清馆金石录》,正文则题作《筠清馆金石文字》。但石文未刻,故杨守敬翻刻本增加首页,题作《筠清馆金文》。所收商周秦汉唐器凡二百六十七。中有汉印一器,凡六种,乃封泥,非铜器。此书错误之处,如商、周不辨,器名之误,和《积古斋》大略相同。有四家校本,吴式芬用硃笔,杨铎用绿笔,许瀚用紫笔,吴云蒸用墨笔,其中以
中国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着古物名玩数不胜数,有古韵古香的青铜器、晶莹剔透的玉器、巧夺天工的金银器、栩栩如生的书画等等,悠久的历史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传世国宝,这些被岁月浸染的国宝背后所承载的都是中华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了解传世国宝,实际上就是在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这本书选取了一些向我们展示了国宝的流转,让我们走
大鹏所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鹏所城不仅保存有完整的物质形态的城防系统、明清民居、街巷格局、周边环境,还保存了系统的大鹏文化(包括语言、神灵崇拜、节庆习俗等),其原住民几乎均为明清两朝军士的后代。其中“太平清醮——大鹏所城祭拜英烈习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为大鹏所城博物馆馆长,数十年来扎
本书以荆楚茶道建筑遗存为对象,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传承双重驱动下,如何实现其活态保护与再生路径。荆楚茶道建筑遗存作为跨区域文化线路的物质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本体价值与外衍价值,是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书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揭示了荆楚茶道建筑的独特地位,强调其在传统建筑风貌、茶文化表达及地域文化特征中的重要作
本书以敦煌艺术形态的分析为线索,围绕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近年来的设计成果,探讨敦煌艺术形态的设计创新,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呈现本课题研究内容。在本书中,基于设计学的学术视野,在版面与字体设计、图形设计、数字设计三个方向展开讨论,以点带面思考敦煌艺术形态的设计未来,让敦煌艺术的设计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文化自信战略服务。
这是一本结合了国宝文物与手账记录功能的特色文创书籍,博物馆手账,按照历史年代表为序,展示了近90家博物馆160多件国宝。本书以中国历史为线,以文物为镜,管窥传统文化,唤起中国人最深层的文明记忆,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通过日历这一载体,不仅仅介绍文物、传播历史知识的经典,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这
丛书简介: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优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优秀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9集,每年出版2集。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固定栏目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与科技,变动栏目有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国外考古,学术动态。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已有很大影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