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一:对以教材为代表的现行中医药理论范式的反思。集中体现在本书上篇中医经典部分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理论的重新解析,以及下篇本草、藏象部分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反思与解读。此部分内容,也是本人平常大学授课的重点,学生反响很好,所以想集结出版,方便学生参考使用。 2.主题二:近几年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成果。集中
《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上卷)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下卷)》在对中医古籍图像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基础上,对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按摩、本草、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养生12类中医古籍(1911年以前成书)中的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每类包括正文和图录两部分,其中正文阐述该类别图像的概述、分类和特色图像,图录主
陈修园(1753年1823年),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修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爱好医学的祖父抚养。他幼年便熟读经史,兼研岐黄。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岁便开始在乡里悬壶济世。后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研习经史之余,深研古代医学典籍,颇有见解,著有《伤寒论浅注》传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
《扶阳论坛1(增补版)》介绍了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运用,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温阳扶正大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首届扶阳论坛讨论,在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座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刘力红给传统班的一次课等。
《妇人规》2卷,论述经带胎产诸疾证治。《小儿则》2卷,论述小儿常见病的证治。《痘疹诠》4卷,专论小儿麻疹、痘疮、斑疹的诊治、转归、护理等。《外科钤》2卷,论述外科疾病的脉候、症状、治则、治法、方药等内容。《本草正》2卷,论述常用中药300种,详述其性味、功效、禁忌。《新方八阵》2卷,创制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
《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贯(典藏版)》主要内容为玄元肤论、主客辨疑、绛雪丹书、先天要论(上、下)、后天要论等。
在知识爆炸年代,每天发表的中医文章,数以十计,甚至百计。所以,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论文中,发掘被湮没的佳作,发现新推出的精品,及时把它们介绍给读者,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中医好文选》可考虑以临床医生为主要对象,提高其综合素养为宗旨,不定期地连续出版。《中医好文选(第1辑)》每篇好文加简要按语,画龙点睛,提示价值所在。《中医好
中研讲稿系列中医的思考与实践
本书是作者各个时期作品之集大成,详细阐述了中医历史故事、中医文献研究、中药功效研究等,其中也涵盖了作者关于中医的理解,如气功原理研究综述、历史悠久的中药麻醉,也包括一些作者的中医科普文章,如丧制与健康、笑喜悦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