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第33辑)重点话题是传统与历史的对话。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阶段性成果。全书分4个栏目。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栏,遴选论文6篇,首篇《与保罗·韦纳对谈》由法语原文直译,几位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与史学大师保罗.维纳围绕史学研究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对谈,可谓是古典史学家的夫子自
《史微》为考镜六艺及诸子学术流变而作,仿刘知幾《史通》例,分为内外篇,共八卷三十八篇。首卷总论史为六艺、诸子之源,及代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术“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本书继承发扬章学诚“六经皆史”理论,提出“六艺皆史”“六艺由史而经”。其所引据,多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极具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及其所开
本书图文并茂,含有160多幅插图和图表,从化石、石器照片,到原始人类复原像、史前人类生活场景复原图等,不仅讲述了历史上的人类进化,更描绘对比了现代的人类生活,引出了工作、艺术、科技等多个话题。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为何学会了直立行走,又如何知晓了应用工具和火,什么造成了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家庭观念
本书为套卷形式,包括近十年历史学统考真题、权威答案解析,同时,主编以考研阅卷人的经历为考生深度讲解高分技巧,各题型命题规律、各题型答题时间及字数、论述题答题规范。本书旨在帮助考生通过真题实战的方式,熟悉、了解、把握统考试卷的命题规律、考点难点,有效提分,对有意报考历史学研究生的学子而言是了解真题构成、历年出题趋势、检验
该书是全国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子课题——“当代欧美史学及其发展趋势”的结项成果。该书从专题与国别两个角度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欧美史学的发展状况。从专题来看,是统一欧洲史的写作。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当代欧美史学界鉴于当时欧洲联合的趋势,追根溯源,对基佐、圣西门、雨果等人的统
《笔精》八卷、《续笔精》两卷是明末徐火勃所著的一部学综四部的杂考。亲考之书以清代前期诸考据学家所著为最精,如顾炎武《日知录》、黄生《义府》、阎若璩《潜邱剳记》、姜窟英《湛园札记》等,皆考证剳记之文,博雅精审之篇。《笔精续笔精》论性质属杂考,论成就虽不及顾、阎之书,但在明人著述中已属力矫空疏、渐趋平实之作。可以说,徐火勃
本书是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史角度对顾颉刚的古史学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的系统的再探讨。作者主要以顾颉刚的古史学是否只偏重于破坏为基本问题导向,将顾颉刚古史学置于中国古史学的现代转型历程中进行考察与估定,明确提出顾颉刚不仅是中国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现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作者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古书考辨等四个方面
本书结合大气科学、地理学、历史学、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气候变迁的历史,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从而思考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全书共6章:第1章气候变化概述,讲述地球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相关概念与进展;第2章气候变化观测事实,讲述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