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美学专著,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本书以乡村审美贫困为切入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词中,寻找文化根脉中的美学精神,探寻乡村摆脱审美贫困的路径。以现代性视野,重新审视宗法乡村审美贫困的命理逻辑,重塑传统文化中“桃花源”等美丽乡村原型,结合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等,寻根问脉,探寻根由。以宗法乡村的人学机缘
《笑的哲学》首次出版于1900年,内容主要基于亨利·柏格森早年在奥弗涅大学的一次演讲。本书名为“笑”,事实上是对滑稽的探讨。柏格森对“笑”与“滑稽”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系统论述了什么是笑的含义、可笑的事物中到底有些什么。他认为,喜剧首先须是人类的东西;其次,笑是一种大脑思考的结果,需脱离个人掌控的主题,笑才会发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西方休闲美学思想资源,继承中国休闲美学思想传统,立足于当下中国现代社会的语境,对中国休闲美学的内涵包括它的产生、概念、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现状,探讨了中国休闲美学在实现他们精神生态的和谐、稳定、平衡、健康以及在更高层面实现他们精神
《美学与艺术评论》由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汇编。主要针对近年中外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最前沿的热点关注问题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内容涉及美学各个研究领域,如中外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比较美学等方向,收入美学和艺术评论方面有见地、前沿性的研究论文。本辑收入文章涉及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美学思想的新发展、文艺批评理论、中华审
本书为美学大师李泽厚成名作,“美学四书”之遗珠。不仅收录了李泽厚与朱光潜、蔡仪就美学的深刻探讨,还涵盖其对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进行辩证批判的思想精华,多维度呈现了作者早期的主要美学思想。本书作为李泽厚“美学”系列的衔接,全面地展示出其美学理论演绎过程与思想内涵;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厚实的比较认知以及在马克思唯物历史观
本书以美为出发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美和人的内在品格这两个角度切入,传达了如何通过饮食、服饰、餐桌布置、空间设计、自然风物、言语行为、身体锻炼、磨炼心灵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将日常生活打造得具有艺术感,进而磨炼内心的灵敏度,塑造自己的内在品格。
中华美学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国学、书画、音乐、建筑等门类无不是其生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提炼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特质,蕴含着与时俱进、指向未来的美学张力,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
本书梳理了“美学”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外延,首先确定了“美学”即“审美学”,接着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审美的含义、审美的意义、审美过程、审美范畴、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审美模式、审美教育等重要内容。本书强调了美学观的重要性,强调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并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尽可能用案例分析解释抽象的美学概念,避免单纯的
本书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二十大专项)立项图书。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仅要研究古代美学更要立足当下,如果说研究古代是为今天提供启示与借鉴,那么研究当代则是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现实观照性,和学术紧迫性。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传统与历史:溯源时尚美学;第二章价值与体
美学是易中天的来时路。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全书分三卷:美学随笔,以轻松笔触谈论美学感悟。话题涵盖建筑、绘画、雕塑、现当代艺术;短篇美学论文,深入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范畴,包括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艺术实践论、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等十余个问题。第三卷系统探讨《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这三卷,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