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情感。它既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罕见的痛苦。被严重孤独感攫取的人们普遍感到不被关心、不被需要、没有方向、无家可归。严重和长期的孤独是对个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胁,而且存在着上升趋势。在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人类学家慈子·小泽-德席尔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独问题。她认为孤独已经成为当代日本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价值。有些人会选择采用非常规手段,快速实现目标。当通过不道德方式获得理想的成果、地位、名利后,真的会获得原以为的快乐吗?不择手段“证明”了自己后,真的能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吗?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建构了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两条路径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路径的权衡与选择取决于个体的
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25辑。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多元的态势。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政策和实践进程。本辑以“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为焦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回流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以及成长型思维、道德品格、亲社会行为、文化
在工作中,我们被期待引导关键对话;在团队协作中,成员之间总是缺少凝聚力;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努力通过故事塑造个人形象;在亲密关系里,双方因互不理解而产生情感上的疏离;…………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因专注于自我表达,而忽略了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受到社交孤立,难以寻找和建立真实、有深度
本书是一本专为孩子设计的心理认知读物。全书通过一系列贴近孩子生活的漫画场景,展现了社交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魅力。通过简单的例子和生动的解释,科学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和共情能力,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社交力来应对各种挑战。
本书为时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为切入点,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社会调查形成的中国梦的行为机制入手,介绍了健康型组织(社会)评估的结构和方法、提出了胜任特征建模的多项举措和抗逆
本书是在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对城市风险及其治理的一种整体性研究。在论述了单位制度发展与城市治理模式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单位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出发,探讨了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单位成员乃至城市居民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所形成的风险感知路径,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具体的治理建议与策略。重点论述了转型时期单位职能转变可能导致的风险,以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全书由14章组成。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
这是一本心理学方向分析依恋关系的书。父母、恋人、朋友……说我们的生活是关系的延续也不为过,但有时我们会在这种理所当然的关系中不断受到伤害。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满足我们期待的关系。是什么让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伤痕累累却不愿离开?究竟哪些关系可以保留,哪些关系又必须放弃?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有害”关系活出崭新的自己?临床心
本书共11章,前七章力求完整地展现社会心理学的全貌,涵盖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自我意识,社会化,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群体与群体心理,态度与偏见等内容;后四章与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分别从组织管理、教育、广告和消费、健康等领域呈现社会心理学特有的应用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