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二十余篇国内多位著名学者对当代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的研究,既有作家作品研究,也有文学现场剖析分析,比如张悦然、双雪涛、班宇等,这些文章反映了当代文坛青年作家的概貌和学者对这一群体的学术思考。按照收录的论文所涉及的主题,全书大致可分“现代诗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
本书的三位主编张春泉、寇鹏程、曾馨选取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相关的经典名著,共102部(篇),均由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本科生精细研读,并写出读书报告(小论文),每篇小论文的字数在3千字左右,再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本书选取的每一部(篇)经典名著的精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得。学生写出自己的研读心得,可以启发朋辈
《重庆文学蓝皮书(2022—2024)》对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各文学门类(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翻译、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文学成果转化、科幻文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综述,准确地反映了重庆文学全貌和发展趋势。综述部分本着理性、客观、务实的原则,围绕重庆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
教材,本书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根基的现状出发,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书采取根据内容和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分八个单元主题,选文经典,题材广泛,注重突出新颖性、丰富性、实用性等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学类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爱好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文学读物。
本书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古文”视为一个“语言-知识共同体”,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
20世纪初,在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倾向于向西方学习之际,很少有人尝试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优越于自身的文化中。熊式一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是第一个将中国戏剧搬上英国舞台,并形成持久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籍导演,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西厢记》的英文译者。本文以勒弗菲尔(AndréLefevere)的操控理论和丁允珠(Stella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15位代表性作家(小说:鲁迅、萧红、巴金、沈从文、路翎、王安忆、金庸、莫言、毕飞宇;诗歌:徐志摩、艾青、舒婷、余光中;戏剧:曹禺、老舍)为中心,在积极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审美取向、创作心理、思潮流派等进行了新的解读。本书是由多位长期从事中国
全书共分四个小辑。第一小辑“美学与文体的对话”,着重研究当代文学的美学建构与文体创新。分析了长篇小说的诗性构建、短篇小说的智慧及文本的美学品格,展现了当代作家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学的同时,开辟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第二小辑“记忆与时代的交汇:东北叙事与个体书写”,聚焦于新东北作家群以及迟子建、津子围等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深入分
本书汇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内其他高校、研究院所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部分成果,设“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学术史研究”“学人述评”等版块,收录专题论文20余篇。部分版块有名家特约稿,相关研究论述具有权威性和重要学术价值。“综合研究”栏目中的“文本与图像研究”“医疗文学研究”等处于学术前沿,具有鲜明的创
本书以名家对话的形式呈现、记录作家马识途的文学创作经验,由此深入挖掘作家马识途在自身创作道路上的阅读体验与文学观念,以及对当下文坛、作家创作、时代变迁的切身感悟与深入探索。作品着眼于作家之间的文学互动,在交流与碰撞中梳理创作思路,思考文学本身,钩沉文坛往事,探寻文学发展之路,由此展示老作家独到敏锐的眼光,不仅对了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