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文化研究》体现出鲜明的跨界特色。新时代以来,人文学科的跨界冲动在两个领域得到了醒目表现。其一是数字人文与数字叙事,它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边界,使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等在数字技术的嫁接下呈现出全新面貌。其二是跨媒介文化研究,它超越了媒介方式的阈限,关注不同文化媒介的差异性与相通之处,及其在交融、对话、转换、张
文化交流是推动国家间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重要路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芬兰是北欧重要国家,也是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中芬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北欧五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改变,芬兰抛弃中立
2021—2022年,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文旅+”模式不断拓展,文旅与教育、体育、商业、康养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文旅与飞盘、LIVEHOUSE、剧本杀等小众业态的嫁接备受青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大众旅游进入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文艺作品创作也迎来高峰期。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网络电影、
“文旅+”拓新路,新兴业态缤纷跃现。2021年又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以5G通信、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催生着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诞生。“国潮之风”的盛行,源于将文化底蕴与时尚创意的巧妙融合,源于对年轻人审美偏好与消费习惯的精准评估。这一时期,“国货潮品”跨界联名不断,传统文化元素持续融
本书是“文化共享人”发起并撰写反映文化共享工程十八年建设历程的文集。60位作者是文化共享工程千千万万建设者的代表,34篇文章展示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挚情怀,彰显了因地制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反映了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工作热情,实录了奋战各地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辛劳身影,记载了跋山
本书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36篇学术论文,分为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综述几大部分。在新一辑的成果中,
本书拟基于中国思想家的代表性文本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孙子》及魏晋时期文化之集大成者《世说新语》,同时兼顾代表性成语典故与传说,从西方修辞的理论视角就其多版本英译进行比较与评析,并基于具体修辞目的针对中国文化外译如何译以及译给谁看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翻译导论,孔
本书为非虚构类城市历史文化读物,延续作者婴父已成系列的城市文化读本作品,为读者梳理郑州这座古老的年轻省会城市的一段峥嵘岁月。每个城市的生成、发展和兴盛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外部需求和动力机制。本书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描述郑州市20世纪中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展示新郑州面对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最终成为共和国中部地区中
个人文集。此文集共计二十多万字,是作者十多年来文艺创作及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多元视角与现代思考,审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以有温度的笔墨记载与描述经典故事与代表人物。是今人眼中的历史纪实,也是文人心中的古曲雅韵,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尽可能走进人心,引发共鸣。本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所讲述的人文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
本书稿为《重庆文化研究》系列图书之一,汇集了数十篇书稿,一面深入挖掘重庆本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一面完善重庆地域的特色文艺理论。本书稿主要分为“政策研究”“文化生态”“文艺评论”“基础研究”“巴渝文化”“人物风采”“文化记忆”“艺文空间”八部分。“政策研究”研析发展文旅的意义与作用,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推进共同富裕的引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