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中尺度流域——松花江三级支流的老莱河流域,采集河漫滩沉积泥沙,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确定沉积泥沙的来源及其空间变化;使用137Cs技术分两次采样,采集河漫滩沉积样品,确定该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而推算沉积区的侵蚀/沉积速率;分析降水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加深对区域气候变化的
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区域侵蚀过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演化、人口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息息相关。受气候变化以及水库建设、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上游产输沙特征近年发生较大变化,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条件和区域物质输移。本书对长江上游近期重点产沙区产输沙特征
随着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及水库群的相继建成和运行,河流干流尤其是中下游水沙条件和动力特征已经或正在发生显著改变,并将对河流河口水沙系统的主要功能产生影响。本书基于长序列水沙实测数据,结合数学模型计算与理论分析等手段,对三峡工程及上游梯级水库运行引起的河流水体输运时间、干流悬沙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感潮河段水沙动力地貌等关键水
本书为2021年甘肃省河流泥沙公报。本书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2021年甘肃省内陆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湟水、洮河、渭河、泾河、嘉陵江9个水系27条主要河流控制水文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变化、代表站断面冲淤变化,客观地反映了全年实测水沙变化情况。
本书的编报范围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和疏勒河等12条河流及青海湖区。内容包括河流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布和洪水泥沙特征,重点河段冲淤变化,重要水库及湖泊冲淤变化和重要泥沙事件。
本书为2016年黄河河情年度咨询总结,共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综合咨询报告,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6年黄河河情变化特点、2016年西柳沟流域水沙情势调查分析、2016年窟野河水沙情势、2016·8泾河高含沙洪水特点及在渭河下游的冲淤特性、近50a宁蒙河道风沙入黄量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关
本书采用近60年来的系列观测资料,对长江中游江湖水沙过程、江湖关系水沙交换、气候变化、大型水利工程、下荆江裁弯、湖区围垦等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沙过程变异及其对江湖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面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江-河-湖泥沙输移规律、不同时期江湖分汇流变化、河床冲淤与泥沙交换、江湖关系变
本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砒砂岩区多动力复合侵蚀时空分异规律”(2017YFC0504501)等多项科技计划资助下,遵循“特征分析—过程判识—机理揭示”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土壤侵蚀学、泥沙运动力学、自然地理、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反演―模拟”“点―面”结合、多源信息融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研发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
本书基于长江水文泥沙分析管理系统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改进泥沙测验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翔实而系统的实地调查、水文泥沙监测及空间遥感等海量数据,分析长江上游泥沙时空变化特征,全面筛查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量化降水、水土保持、水库拦沙等主要因子对长江上游泥沙变化的贡献率,阐明长江上游在人为与自然双重驱动力作用下泥沙输移的
本书介绍了三峡水库下游冲刷条件下泥沙输移规律、河床再造机理与驱动机制以及理论预测模型,并结合河流动力学与土力学的学科交叉,扩展改进了水沙数学模型,综合比较各类模型的预测结果,提出了河床再造的综合预测方法,并应用于三峡水库下游河段的河床再造过程预测,可为不平衡输沙过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三峡水库下游河段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