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1901-1991)是杰出且重要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系统性转向,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视域。列斐伏尔的杰出贡献在于以哲学的辩证思维对日常生活加以研究,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意味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1843年创作、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以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为宗旨,共分五章,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思想观点、理论价值等展开全面深入解读,对马克思揭露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实质与官僚政治的谎言,以及提出人民
启蒙思想家在人类史中考察人的本质和经济行为的驱动力、家庭的起源和权威的形成、政府统治的历史理由、社会的运行与风俗的影响,也在历史中检验他们的人性论与相关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理论,并撰写了大量的历史著作表达他们的观点。 历史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考察人与社会的重要语境。他们预感到,一个不同于过去的
本文集聚焦休谟、斯密、哈奇森、弗格森等启蒙思想家对道德哲学的讨论,各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研究这些思想家各自道德哲学的主张和命题,以期揭示启蒙运动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和特点,并通过思想史的审视,检讨启蒙思想能为当代道德哲学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雅克·德里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讲课中度过的,最初是在索邦大学,之后二十余年在巴黎高师,1984年直到去世则是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全世界多个高校。 德里达1975-1976年在巴黎高师开设的研讨班以生死为主题,共十四讲。这个主题是当年法国教师会考指定的题目,德里达本人担任当时的会考辅导老师。这个主
本书共含十六讲,第一讲为课程导论,施特劳斯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转向色诺芬?第二,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色诺芬?第二讲的对象是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第三至五讲是《齐家》,第六讲转入《希耶罗》,第七讲是《邦国财政》和《雅典政制》,第八讲是《拉刻岱蒙政制》,第九至十六讲是大部头作品《居鲁士的教育》。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始终保持“确定性”的问题意识,为确定性问题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语言视角。本书从“确定性”概念入手,基于维特根斯坦的意义观和理解观,旨在对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确定性思想作出一种连续性的深度系统探究,厘清其发展脉络与变化轨迹,澄清对维氏确定性思想的误解。同时,重新审视语言和确定性的密切关系,呈现语言在实践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布洛赫第一本被译为外文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的研究表达了布洛赫对黑格尔哲学、古典哲学和体系化哲学本身的理解,布洛赫以主体—客体为视角,对黑格尔哲学及体系化哲学进行深刻探讨,是布洛赫著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本书包括1951年初版前言、1962年再版后记、入口、哲学、扬弃、人名索引、译后记及部分组成
本书集中探讨这一论题:我们如何能够在既不接受语言实在论、又不向任何一种语言唯心论示好的情况下,设想语言和实在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并不像其他语言哲学家那样,先将语言和实在视作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然后再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他另辟蹊径,将这种引发无限纷争的二元对立模式抛掷一边,转而从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如何在其诸多生活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