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这样读+礼记这样读+尚书这样读+古文观止这样读【全4册】6-12岁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小学生阅读书
《左传》,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但近来学界认为此书为战国时人所编。《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
《春秋学研究》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与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编,为国内首本以春秋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刊,此为第二辑。《春秋学研究》(第二辑)共收文章17篇,分4个栏目:公羊发微类6篇,三传通论类5篇,春秋学史类2篇,书评1篇。共27万字。此辑所收文章分布均匀,《左传》《公羊》《榖梁》皆有专论,汉人、宋人、清人春秋学著作皆有涉及
本书是“论道稷下:新材料、新方向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集。本书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在研究方法上博集兼有,包括典籍诠释、文图互见、文本析读;主题上古新并聚,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包括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中外交流、性别研究等,其中多篇论文即已相互形成对话。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新材料”和“新方向”。
本书备载书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诸书《汤誓》《泰誓》诸篇逸文,依书序补入。注文则辑马融、郑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则自为注,伪孔传亦间采一二,疏中则详揭注文出处或注文用意,与注说不同者则存异或者辩驳。注、疏之间则仿《释文》之例注音或辨析字体,故名“音疏”。本次整理为《音疏》首次校点整理,选取《皇清经解》咸丰庚申本为底
本书已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而是试图从宏观上描绘出周王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的变迁与历史走向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对华夏文明最为辉煌灿烂的春秋战国时代着墨最多。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也不是那些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历史故事的演义,而是以先秦文物、文献所载作为参考基点,以文化、思想的变迁为主线,结合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
《春秋》经传之政治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与政治史上有着巨大影响,深入研讨《春秋》经传之政治哲学,并以之结合中国历代之社会治理及政治制度变迁,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古今之变,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收录了学界对于《春秋》经传政治哲学及其影响的论文十三篇,分别从《春秋》经政治哲学、《春秋》三传政治哲学、《春秋》政治哲学的历史影响三个方
《古代文明》是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辑刊,文稿内容以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为主(包括考古、历史、艺术史、科技史、思想史等诸多方面),该学术辑刊的出版及时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
《孙明复先生小集》,原名《睢阳子集》,宋孙复著。《孙明复先生小集春秋尊王发微》于元战乱之后亡佚。清代赵国麟始获孙复诗文集之钞本,有诗文二十二篇,附录三篇,名曰《孙明复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钞本、《四库全书》本、徐坊过录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聂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记录,弥足珍贵。此次校点以杏雨山堂
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