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梁启超具有代表性的41篇励志作品,包括政论、随感和演讲。文章条理清晰,富有激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会激励今天的读者,从中汲取力量。\\t
现代性的本土回响:近代杨墨思潮研究
梁启超撰写的多种传记,曾经数次结集行世。本书选取梁氏传记中之中国人物部分,旨在表现其传记风采。梁启超的传记既受传统传记(如《史记》)的影响,刻画人物性格,复原历史场景,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也采用西人传记之体,叙述人物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梁氏的传记均以关系到一代时局者为主人公。梁启超一枝“常带感情”、“别有
本书收集和整理自周秦王以下乃至民国初年历代巴蜀学人撰著的重要典籍以及其他作者撰著的反映巴蜀历史文化的作品,编纂汇集成巴蜀文献的大型丛书。本册为廖平著述考,主要内容包括:群经总义、易学、书学、诗学等。
谭嗣同是清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青年时就立下经世救国的宏愿。在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他发出“铁屋中的呐喊”。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忠勇猛进,为整个社会带来一股激情和活力。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愿出洋,誓言要做中国第一个为变法流血者,在屠刀之下从容就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是这句
文化传记类图书。涉及康有为及其弟子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刘海粟等人的生平和志业。
作者这本书共分八部分,内容涉及国粹派和国粹思想的兴起,国粹派的文化观,国粹派的经学思想、史学思想、伦理思想,国粹思潮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等等。目前看到前三章,在前言中,作者认为晚清兴起的国粹派看到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于是提出“保种、爱国、存学”口号,呼吁重视保持民族文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中西”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被更超越的“新旧”所取代。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
作为革命家,章太炎使革命之风遍及华夏,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在晚清,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的步伐,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而清王朝却依然固步自封,120年前甲午海战的全面失败即表明清王朝没有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情势之下,章太炎由排满而反帝制,而宣扬民主、共和,他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理论上彻底宣告了君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维新运动的领袖、近代启蒙思想家、一代文化宗师。《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用生动的语言、信而有证的史料,准确地勾勒了梁启超的一生,同时对梁的思想和学术文化作了富有哲理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创见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