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研究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发了孟德斯鸠对启示传统的存在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的看法,同时涉及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其他启蒙思想家进行了精当对比。 在作者潘戈看来,孟德斯鸠的写作中不仅有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其中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反对者对启蒙精神泛
该著作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第二部。这本书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扣问之中。
本书为施特劳斯1963年维柯研读课程录音整理稿,原有17讲,2讲佚失,计15讲,另有整理者Ambler所撰导言。在此次课程中,施特劳斯与学生研读了维柯的《自传》及《新科学》。施特劳斯在第一次课交代了整个学期的总体义旨:通过研读维柯,考察现代历史意识及历史主义的起源。历史意识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而维柯对《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捍卫者之一,伯林的自由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广为人知,备受众多知识分子的推崇。然而,与其自由哲学和政治哲学联系紧密的道德哲学思想却并没有引起知识界应有的关注。尽管伯林强调政治理论乃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展开的起点就是设法在各种政治体系之中发现或者应用道德观念。本书通过审视伯林散论在不同文章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最受关注的哲学著作,代表了黑格尔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纲领性巨著,也被其描述为“对知识形成的阐述”。在书中,黑格尔发展了他的辩证法、绝对唯心主义、伦理生活和扬弃的概念。该书包括序言、导论,以及六个主要部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本书标志着伊曼纽尔·康德之后德国唯心论的重大发展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本书是是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书中从自由意志开始,讨论了至善的问题,并给出了道德律令的形式和普遍化标准。该书的重要
《人是机器》是法国著名机械唯物论者拉·梅特里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无神论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还提出一系列后来为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拉美特里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材料,证明人的心灵状况决定于人的机体状
本篇对话的副标题是“或论快乐”,按照对话风格分类的话,《菲勒玻斯》属于“伦理性的”。本篇对话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和一位年轻人普洛塔尔科斯,他和一些朋友一道来看苏格拉底。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叫菲勒玻斯,他与苏格拉底讨论智慧与快乐哪一种善比较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这种善比较大,而菲勒玻斯认为快乐这种善比较大。对话展开以后,菲勒
《纯粹理性批判》在学界被公认为是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又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西方哲学发展史当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全书除了非常重要的前言和导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主要
本书中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辉煌的哲学论文。赫尔岑在这几篇论文中,尖锐地嘲笑了当时莫斯科知识分子在科学上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钻研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极其精辟地论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西欧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且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俄国哲学界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恶习。他热烈地鼓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