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历史评论》(TheBNUHistoricalReview)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的英文历史学专业研究辑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成果。主要发表中国史学界的优秀原创成果,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注重比较研究,涵盖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及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的学科。设有专题研究、书评等栏目。旨在展示中国历史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史学概览,它包括历史学的历史、历史学的属性、历史研究者与研究的对象,以及历史学的学科体系等内容,编写的目的是在纵向、横向、性质、结构等方面介绍历史学科的大致状况和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史料详说。史料之所以要详说,是因为历史学的史料复杂而繁多,且真伪相杂、鱼目混珠,研究者在利用它们之前,势必要对它们
历史学家是在重建真相,还是在讲述故事?从古希腊历史学家的奇闻逸事到现代历史学家的各种研究方法,《历史之源》向我们阐述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演变的。通过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诺德为我们揭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法。我们读完后定会无比兴奋,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发掘过去,还能发掘自己。
本书集中梳理了汉魏六朝不同历史阶段中文人社会身份与政治角色的变化过程,并从文学创作与文人身份的关系出发,对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创作生态、文类选择、风格演进、批评范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本书选择了较长时段的研究,摆脱了断代文学的限制,以一个宽广的视角,整体梳理了唐代以前文人身份变化的历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文学生态的变化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学习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介绍了张舜徽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经世思想及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第二章文字学研究,重点考察了张舜徽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文字学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文字学研究的深刻影响。第三章思想文化史研究,展示了张舜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
为迎接云南大学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本书汇编了1923—1949年间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的学术论文而成,其中包括钱穆、顾颉刚、吴晗、白寿彝、方国瑜、王庸、翁独健、纳忠等27位著名学者的50篇论文,这些论文除了个别几篇已见于学者文集之外,将近一半以上的论文缺乏整理,例如:钱穆的《论清儒》《中国思想史六讲》、
《史学要义》四卷,补卷一卷,凡五卷,明代卜大有辑,徐栻作叙。有万历五年(1577)刻本,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后世未曾重刊。本书辑录了明代及其以前史学名家讨论史学的作品。其辑录篇章,文体涉及疏、表、事状、书、论文、序、跋、传记等,内容集中于历代史官、史官制度、作史义例、史馆修史、史法、正史、杂史等诸多方面。梳理了上起西汉、
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思考;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历史学话语叙事;关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经济史的话语体系问题;城市中国三大体系的建构与挑战。
本书以世界历史中的民族更替、大国兴衰与文明升降等时代主题为背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视野下,阐发并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提供了对于世界历史秩序及其未来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视野与思路,在“上帝之死”的虚无主义时代,它提出一种在历史内部把握历史意义、建立历史性生存的开放历史观,这是一种与历史终结论截然
本书曾于主要对文化概念和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认为,历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和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由此,作者不仅深刻分析了历史学的性质和撰述方式,尤其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尽阐释。他区分出的“大文明”和“周边文明”的类型,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的来源。该书的特色是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