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初版于1989年,是著名美学家、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一部关于中国审美心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涵生命意识开始,依次论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基本特色、忧患、悦乐、禅悦类型,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集体感知、集体表象、历史功
本书是美学与艺术类的研究文集,全书共分若干个部分,分别为美学前沿、中国美学、西方美学、艺术设计美学、表演艺术美学、艺术评论、图书评论等。全书涉及如下问题:(1)学界翘楚对于美学与艺术基本问题的最新思考。如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问题对当今美学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提出了美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与理论。(2)艺术理论的前沿动态
该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个崛起的美学学派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学家、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美学佳作。该著从0到1,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生命美学。目前,生命美学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正式名称,网上搜索也已3280万条。生命美学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自然界生成为人爱者优
美学之为美学,无非就是拷问美的意义是否存在,就是探讨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之学。而审美活动也无非就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来满足人类的未特定性和无限性的特定需要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美学就是生命美学,研究的是生命的问题即生命活动的美学向度。本书从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爱美之心,人才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审美,故我在美在境界五
本书从美学精神出发,对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展开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特点,全书分为“美学美育”“文艺理论”“审美文化”三个部分。文章话题多样但主题相关,篇幅各异但视角一致,均聚焦审美观照,体现人文情怀。各篇从现象入手,展开理论分析,揭示成因,把握本质,追求美学的透视与超越,展示了有深度的审美之思。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涉及六个基本维度:知觉主体、审美态度、纯粹知觉、感性语言、自由意识、情感先验。对以上六个维度所作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之现象学阐释”是双向的:一方面,运用现象学哲学诸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舍勒)的理论深化、补充、丰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现象学”,使其成为超越了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
本书是作者斯坦尼斯拉夫·奥索夫斯基(Stanist-aw·Ossowski,1897-1963)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1933年,后在波兰多次再版。作者采用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对于各种具体的审美现象、审美经验的搜集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本书对于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考察,作者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乡村的历史演变、乡村与自然的关系、乡村与人的关系三方面来讨论何谓传统乡村;第二章主要通过论述自然之美、结构之美、建筑之美、生活之美四方面内容来阐述传统乡村的美;第三章的内容为乡村美的伦理观,主要从道法自然与无为而为、比德之情与自然之美、山水之情与乡村世界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第四章主要通过研
本书内容涉及城市美的本质及其内涵与外延、城市美的基本特征等美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关“人对城市的审美关系与审美规律、城市艺术形象的审美本质、审美价值与审美规律、城市的美学语义与城市特色”等学理性问题,只作为背景知识稍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