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哲学史,就是一部充满争论、辩难和质疑的思想史,当代法国哲学尤其如此。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这些作为一个个具体节点的思想公案就是一种非常有效但并不容易的路径。本书拟就当代法国哲学中以下或隐或显的争论和辩难做一些初步探索:拉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内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推进,就凝视对萨特的批
本雅明的文字,无论置于哪个时代都历久弥新,而其身为哲学家、文学、艺术评论家、左派思想家和译者的多重身分,更让他的作品被各个领域奉为经典之一。本书为德语直译,分为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与文学评论等三个部分,收录了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译者的任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和他最重要的学生之一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一本谈话录。这对师徒,一个是声名卓著的解构主义哲学家,另一个未来将成为法国重量级的历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们历时三十年的对话就从这里启幕。“从不妥协”的德里达和卢迪内斯库演绎了苏格拉底式的辩难,双方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其间语锋犀利、观点挑激,思想火
《青年黑格尔》由格奥尔格·卢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苏黎士出版,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以下四个章节:“青年黑格尔的共和主义时期(伯尔尼1793—1796年)”“黑格尔社会观的危机与其辩证方法的开端(法兰克福1797—1800年)”
本书为学术专著。卢卡奇·格奥尔格(1885—1971),匈牙利人,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体裁(Genre)也称文体,既是文学创作的类型,是主体表达的方式,也是主体间交流的形式。作为形式,体裁本身既是对创作及其内容的表达,也是联系接受者的媒介。在卢卡奇美学思想中,形式在本质上是一个本体
本书为美国引进版权图书。在本书中,沃德·法恩斯沃斯解释了苏格拉底方法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全书可分为3个部分,前4章介绍了苏格拉底思维的基础原则,第5-12章介绍了同一性、类比等具体技巧,第13-18章讲述了苏格拉底伦理学等延伸内容。本书将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
本书是关于列斐伏尔社会批判理论发展逻辑转换的专题性论著。作者从列斐伏尔第一手文本的细读出发,紧紧抓住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这一主线,原创性地透视出发生在列斐伏尔思想发展中观察视域的双重转换以及逻辑无意识中的方法论深层转换问题。这表现在:从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时间逻辑
本书分为“人生驿站(1770-1807)”“世界纪元(1806-1831)”上下两卷,上卷旨在描述青年黑格尔的精神成熟过程,罗森茨威格把这一过程也称为黑格尔与其所处时代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下卷则描绘了在耶拿时期结束后,已然成熟的黑格尔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其哲学影响,并最终成为世界闻名哲学家的历程。本书是第一部甚至也是唯一
本书是1948年罗斯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所做的关于柏拉图理念论的系列演讲的结集。罗斯在本书里系统探讨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起源、理念论在柏拉图各个重要对话中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解释和批评,以及现代柏拉图学界关于柏拉图的各种重要理论争论。现代学者对柏拉图思想的诠释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里士多德的转述和评价,作为二十
书稿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霍耐特在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基础上,给出了对当代社会之病症现实层面上的诊断与治疗。书稿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侧重德语学界的成果)及对霍耐特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霍耐特与青年黑格尔思想的“第一次相遇”以及意义;第三部分以正义与病态为关键词,叙述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