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辑刊2023年第四期,共计收录文章11篇,总计约16万字。刊物以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为中心,涵盖社科、艺术、教育等多学科,择取运用数字资源、方法和思维解决人文问题的优秀学术成果及相关资讯汇集成刊,旨在努力建设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好地为数字人文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本期延续了创刊以来的选稿标准与编辑风格,学术
本书在全面调查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成员及其项目的基础上,选取不同国别、层级、领域的20余个项目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和中国等当前数字人文运动蓬勃发展的国家。全书以国别为序进行编排,不但详细介绍每一数字人文项目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而且重点分析其运行机制、项目特点和开展经验,
本书是顺应数字人文浪潮编著的一种教材,意图通过汇编目前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相关论文,向学生全面展示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域,使其形成明确的守正出新意识。全书大致设计八大版块:数字人文与传统范式关系探讨、数字人文与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数字人文与古代作家研究、数字人文与古代作品研究、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思潮研究、数字人
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史学研究通过对数字理念、技术、工具与方法的引入,在理论讨论和研究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从而衍生出数字史学(DigitalHistory)并构成了近年来数字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本书稿为总结过往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展望下一阶段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可能融合与
几个世纪以来的人文研究都以细读经典为研究方法。以文学研究为例,在学科愈加细分的学院传统里,文学研究可以按照地域、时段细分为若干子领域,每个子领域都有自己的经典,要求学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细读那些文学经典。之所以要按照经典性对作品进行筛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太多,研究者毕其一生都不能穷尽。此时,计算方法在人文领域
本书首倡数字人文应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结合、建构数字现代文学等一系列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即在上述观点指导下,探讨了数字人文的概念、理论、方法、工具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以多个数字人文取向的现代文学研究个案,开拓了数字现代文学及其相关新领域的研究。本书可供数字人文、中国文学、文献学等领域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BlackwellCompanionstoLiteratureand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第一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
本书为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主办的“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规划研讨会”上专题发言稿,以及中山大学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文科)“新文科发展与数字化”项目组对相关领域研究者访谈形成的文稿的集结,旨在引起相关学者对这一研究趋向的关注,为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的未来发展的提供一定的启示。书中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2022年第1期为数字人文领域文本分析类论文的专辑,“编辑导言”栏目中《从隐喻到模型——作为研究和批评路径的网络分析》对数字人文领域中的文本分析方法作了梳理,介绍本期各文章的内容和研究特色。另设三个专栏,分别为“研究性论文”“数据库与工具”及“评论综述”。“研究性论文”栏目收录四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本进行远读
本书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两位作者以批判性视角对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轮廓以及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两位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两位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