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每年一辑,主要收录儒家典籍文献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此为第十七辑,收录论文22篇,内容涉及经学研究、版本校勘、专人专书、儒学新论、儒藏讲坛、《儒藏》编纂与研究六大版块,主要围绕《周易》《礼记正义》《四书》《说文》《春秋左氏传》《仪礼》《艺文类聚》《
潘又泉,多年研究老子文化,担任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副会长,退休之后,历经数载,用两千多方次石料,刻下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全文。本次拟将其两位孙女拟将其30年前印制的《道德经刻译》加上英译内容后重新出版。《道德经刻译》以篆刻的形式将《道德经》各章内容逐句进行了刻印,篆刻时采用了多种书法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对于各
老子所著《道德经》以道和德为纲,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处世,被誉为万经之王。战略管理专家冯唐,研读中国古籍数十年,以成事学角度讲透《道德经》在现代生活的应用:成事之道,将帝王治国驭人之术,化为当代管理方法论;成事之德,把修身处世之学,化为现代人可实操的心法;本书十余万字,冯唐白话翻译《道德经》,通俗易懂,以自身20年战
本书以马王推帛书《老子》原始出土图版文字为底本,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利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历代传抄先秦古字、上古音韵训诂、周代礼制习俗、古代文化常识、古老辞书和大量古籍文献,以及被众多研究者忽视的如阴阳五行学、上古天文历法、古老中医等领域的常识,结合现代考古、逻辑推理、前后文意归纳等多种校诂法,吸纳近50年来学界、
本书以马王堆帛书《老子》原始出土图版文字为底本,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利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历代传抄先秦古字、上古音韵训诂、周代礼制习俗、古代文化常识、古老辞书和大量古籍文献,以及被众多研究者忽视的如阴阳五行学、上古天文历法、古老中医等领域的常识,结合现代考古、逻辑推理、前后文意归纳等多种校诂法,吸纳近50年来学界、
《易经》自问世以来,深刻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又因其开放思维、形象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而生生不息且影响了世界。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原文进行正译,并结合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进行意解,为社会大众提供一部思想厚重且文字精炼的解《易》之作。全书行文简洁,诠释精辟,有独到见解,体现作者几十年研究《易经》的深厚功力,
本稿为“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一种,本书围绕《孟子》及孟子思想,从成书的时代背景、图书的内容、孟子思想的精要、《孟子》一书对中国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孟子其人、其书及今天阅读的价值意义。 本稿分七部分: 一困吝存志——流亡者与一部伟大的经典 赵岐《孟子章句》 写本时代的《孟子》 刊本时代的《孟子》 出土文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老子》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
道家哲学是人生境界之学。本书以生命、生存、生活的境界提升为主线,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蕴含的人生哲学智慧进行系统化阐释。其中,道家的太极思维及“无A之A”的反思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开启道家哲学大门的钥匙;杨朱的轻物重生的价值观,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石;老子的自否定的生活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通过反思和批判使
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强劲的思想倾向,即追求运用西方思想中的所谓“普世价值”来改造并建构当代中国新文化。尽管这种努力至今仍然有人在持守,但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努力与中国人的生存意识存在着内在的根本性冲突。每一种文明在起源上都有独自的核心价值,包括其原始生存关注和基本运作原则,以维持其生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