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先后创建了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本书以编年史的体例全面记述了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在这一时期的运行轨迹,所收条目始于14世纪初国际组织的酝酿,止于2021年底。正文依次为属于历史背景的序篇、国际联盟篇、联合国篇和中国篇四篇,主要内容为记述国际联盟26年(1920—1946年)的兴亡
本书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非零和博弈视角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TJZXQN19XSX-003)资助。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囚徒困境推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具有客观的社会存在基础。中篇,通过三个合作博弈模型,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求解国际合作困境的合理性及学理性。下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语境下,政治思想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战争与和平进行着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功能主义是米特兰尼为实现永久和平而提出的一种有关于方法和行动的实践路径的理论,其理论主旨体现在关于为什么和如何实现永久和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选择上,其凝聚着人类为实现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思考和尝试。本书从社会意识形态对理论塑造和理
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理念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了特有的上合模式,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新思路与国际组织研究的新视野。当前,随着世界政治极化趋势的加剧,权力对抗、制度竞争与意识形态冲突愈演愈烈,扩员后上海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上合组织如何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
本书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话语权研究”为主题,试从学理维度分析解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规定、价值逻辑及理论要义,从事实维度发掘辨析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与现实挑战,从发展维度深入探寻能够融通中外并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同力的国际话语权建设路径,通过
《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自2013年起更名为《国际安全研究》。它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国际安全研究》以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以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以理论、议题、战略为主线,涵盖当代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大数据平台驱动的我国难民政策创新及周边难民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研究”(项目编号:18CGJ028)阶段性成果。全书主要包括绪论、难民问题研究综述、历史上的难民定义的演变和难民保护、难民政策与国家利益、欧盟国家难民政策变迁等七章。本书深入分析了世界主要难民接收国家的难民政策制定背景、实施难民政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出发,以拓展周边外交新格局为研究对象,深入阐释周边外交新理念所蕴含的相邻之道;将理论阐释与对策分析融为一体,按照“破题—立论—求解—创新”的思路逐步推进,形成有机的分析整体。首先是破题,通过评估周边形势与周边外交新挑战来阐释周边外交新理念的必要性。其次是立论,通过区域
本书研究聚焦于“周边学”,以大国周边研究比较为选题,深入分析世界各大国发展周边研究的共性与个性。本书旨在聚焦于世界大国周边研究这一“被忽视”的领域,通过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透视和比较,归纳总结世界大国开展周边研究的经验与教训,以期推动“中国周边学”的构建,形成中西不同的“周边观”和“周边学”。“中国周边学”新理论是
古巴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拉美国家。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和古巴相隔千山万水,却成了“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两国之间的关系堪称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真诚互助的典范。 本书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两国建交以来的友好交往历程,记述了亲历者的外交故事和珍贵回忆,再现了两国人民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