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旨在探索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的交汇点。本书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平台。每一本的主题栏目都灵活应对当年学术界的热点和动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投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
本书收录了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杰姆逊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对美学与政治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这些思想成果对西方当代美学、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等诸领域都有巨的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一同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二十世纪批判性文艺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最核心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幽玄与物哀》是大西克礼的经典美学著作,他站在日本传统美学的角度,对幽玄和物哀展开理论研究和试论,尝试打破西方美学的框架,融入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幽玄是一种难以用文字说明的微妙意趣,物哀常用来表达日本国民美学意识和内涵,通过解读幽玄与物哀,我们方能抵达日本乃至东方美学的幽静深处。
本书为“文艺研究小丛书第四辑”之一种,收录了作者从2007—2023年发表的5篇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像》所探讨的身体有物性存在的一面,也可以作为一种观念和范式重构美的自然和艺术。第二篇《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尝试将西周礼仪作为美学命题来讨论,认为礼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建基于身体、追求行为雅化的艺术行为。
《今日世界文学》(GlobalLiteratureToday,简称GLT)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WorldLiteratureToday(简称WLT,A&HCI)期刊合作主办,以当代世界文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集刊。中英双语,一年两期出版。《今日世界文学》的合作方Worl
本书为美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从经典美学著作切入,呈现欧洲美学史书写与美学原理演进。首先,聚焦英语世界美学写作,介绍其概况后,重点展现鲍桑葵的美学史观,介绍盖耶尔《现代美学史》。其次,分别介绍法、德、意、西美学史写作概况,并拣择重要著作进行评述。最后,从神学视角研究西方美学史,对西方中世纪美学进行深入探研,重点评述了塔
《美学》辑刊(俗称“大美学”)创立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办,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立的美学专业刊物。在1980年代哲学和美学刊物和书籍稀缺、研究资料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美学》以其深广的专业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启蒙了几代美学学人,奠定了80年代审美现代性启蒙的基础和美学学科的问题域以及学科发展方向。201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
《以神为马》,语出《庄子》。借作书名,意指在“有涯”与“无涯”的对立中,以自由精神追求学术—人生的无限境界。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美学,以美学基本理论的探寻为要津,纵深出入中西艺术,最终落实于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经典问题和核心范畴的审思。 从风骨到神韵,从李贽的童心与空观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再到庄子美学辨正;从陶渊明的
本书为著名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耶鲁学派”旗手保罗·德曼的最后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学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是该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录了《隐喻认识论》、《康德的唯物论》、《康德的现象性与物质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对西方哲学、美学、修辞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思考。主要分为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