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国家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
《尚书》是儒家传统中的核心典籍之一,它记载了自上古尧舜时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资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在内容上,《尚书》典、诰、誓、命等四种体式记载了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后世常称为难读,现代的传统
本书主要根据对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出土资料的解读,以华夷思想为中心问题,探索先秦时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舞台的中心意识的多样性及当时的国家关系的多层性,逐渐揭开统一王朝成为帝国的解释原理以及中国地区形成的动态过程。
本书讲述春秋时期这段历史。历史上所谓春秋时期,始自西周灭亡、平东迁之年,即公元前770年,一般以周敬王卒年为其下限,即公元前476年。因为此前的公元前481年,《春秋》记事结束,而史上所称春秋时期,便源自《春秋》一书之名。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诸侯争霸的时期,而此后的数十年间,战国七雄之赵、魏、韩迅速崛起,三家分晋,
书稿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与《书》学有关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全面辑佚《书》学材料,从中勾稽魏晋南北朝《书》学的特点,发见魏晋南北朝学术史上的争论及其表现,并探究这些争论的原因及影响。在材料辑佚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魏晋南北朝《尚书》版本传承和注疏传承,并对其中重要版本或涉及版本的《书》学公案予以研究。另外,
本书对《洪范明义》和《孝经集传》进行并行研究,从中找到了二者的耦合点,即二书中都饱含着规范社会各阶层生活和行为秩序的内容,并借用诠释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试图在传统经学、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研究黄道周的经学诠释,揭示黄道周经学注解与历代注疏的传承、发展关系,对黄道周的思想的整体特征、历史地位以及晚明时期儒学的发
《漫画中国史·熊猫战神》第一辑共4册,通过16位战神、40余场重要战役、160多个文史知识,讲述了从春秋末年到东汉700余年的历史。本册《东周风云》是第一册,收录了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的四位战神,他们分别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创建魏武卒的兵学天才吴起、将齐国推上霸主之位的孙膑和助燕国实现复兴的乐毅。通过战神们热
古籍影印汇编。《洪范》是《尚书》的一篇,系春秋战国时期或两汉儒者所作,构建了一套逻辑比较完整的王道政治思想,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进而出现诸多关于《洪范》的文本注释、理论研究、思想发挥的著作。本书收录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洪范学专著二十多种,如辑本《洪范五行传》、宋胡瑗《洪范口义》、唐文治《洪范大义》等,另外收录域外文献如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节选了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尚书》《礼记》的部分经典篇章。《尚书》部分摘选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中的41篇文献,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礼记》部分摘选了《王制》《月令》《礼器》《内则》《中庸》等34篇经典文章,阐释了个人修身、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王朝迭代为顺序,紧紧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线,简明扼要地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及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主要文化成果予以概述,重点对汉唐以来历朝历代经略边彊、民族之间往来进行了详尽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