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融媒体图书,精选湖南日报10个系列报道。包含有鲁迅与《故乡》《社戏》、莫言与《红高粱家族》、周立波与《山乡巨变》、马烽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佩甫与《红旗渠》、路遥与《平凡的世界》、贾平凹与《秦腔》、韩少功与《山南水北》、王跃文与《家山》、沈从文与《边城》10个作品。这些作家与作品,恰好编织出一幅百年乡土中国的
本书稿主要书写老教师章远连及其靠着一支笔养活一大家子的故事。章远连出生于1905年,安乡人,早年在长沙兑泽中学和华中艺专读书。自1928年起在安乡城乡小学教书,1946年转入安乡初级中学执教。安乡和平解放后续留安乡初级中教书,1950年赴湖南省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结业后分配到芷江初级中学教书,并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
这是一部关于曹官记英烈的短篇报告文学。本书以史为经、以英雄为纬,经纬交织,全景式讲述曹官记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革命传奇,记录了一段段历久弥新的心路历程,绘就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英勇壮举,谱写了一曲曲刻苦铭心的战斗长歌。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以讲好“党史里的红色故事”为出发点,再现“红色故事里的党史”,为信阳
本书为大众读物。本书从教育世家、做好学生、做好老师、做好校长、做好局长、守望教育等六个方面,记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60多年的成长和30多年教育生涯的心路历程,阐释了作者在传承教育家风,经历社会变迁,记述成长足迹,探求教育真谛,潜心教育实践的诸多认识感受、思考探索、经验体会。文中用大量的人物事迹和具体数字,记录了作者在角色
《我心安处是丽江》囊括20多年前的素材到近年创作文章的结集,从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作者以广州日报社特遣记者身份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先后“七赴丽江”的缘分,经过岁月沉淀,凝成了这部讲述丽江人、情、事、物的纪实与文学作品,试图在“乡愁”与“丽江IP”之间构建叙事的时空联系。依据结集文章的类型,书稿分为第一、第二辑。第
本书是一部反映孙中山故里翠亨村数十年发展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多角度多层面解析了翠亨村的历史文化符码。作者既讲述了孙中山、陆皓东、杨殷等出自翠亨村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故事,也高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付出鲜血和生命的翠亨儿女。在今天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本书是一部新闻报道、评论汇编作品。作者自投身新闻事业以来,一直奋战在采编一线,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本书内容主要选自《甘肃日报》新闻评论栏目《敦煌风》,并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在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这些新闻报道和评论取材于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真实客观,宣传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着眼于国家发展
本书是一位在工作多年后辞职进入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的父亲与读完大学本科又经历疫情和考研双重考验并最终成功考取温州大学读研的儿子之间的电邮通信集。通过这些电邮通信,展示出父亲和儿子共同面对困难,儿子最终考取温州大学研究生的艰难历程,给人以启发和鼓舞。面对儿子的两次考研失利,父亲多方面帮助儿子树立信心
纪实文学。“博峰文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庭州地理人文符号”的创作主题,体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经纬度,力求做好新疆昌吉文学表达。以此为标准,“博峰文丛”第一辑拟推五部作品,遴选歌颂和书写昌吉的纪实文学、散文、游记、诗歌、小说代表作,结合昌吉州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遵循创作规律,突出主题创作,注重体裁的
本书稿是一部展现革命老区桑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贫困中走出来,人才回流,产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湖南桑植是一片红色热土,不仅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之地。作者以桑植为切入点,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时代主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录时代风貌,尤其展现了革命老区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