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一方面,当时的俄国仍然面临着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变化却在“每一个毛细血管”发生。国家治理展现出新气象,出现了新的政府组织方式、司法理论、公文制度以及金融形式,文化
本书勾勒了一段“二战”后英国的文化史。作者没有想当然地认为这一事件及其背景已经广为人知,将这场论争解读为社会阶层或体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非意在描绘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讨论相关问题的思想家谱系,而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角度,来进入这段历史。本书没有使用研究对象自己的范畴作为分析术语,而是解释了那些范畴本身的源起和内容;而且,本
工作文化史.古代卷
本书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如何在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考察中初步实现对“群众”话语的革命性转变,提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群众史观的核心主题。随后又是如何在1848年和1871年革命的历史舞台上不断校验和深化自己的群众理论。研究发现,马克思关于法国革命的史学研究与其唯物史观思想理论锻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法
“家庭罗曼史”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在本书中,林·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法国小说、版画中所表达的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中译本据2007年法文版译出。全书共分为五卷,依序分别为事件卷、人物卷、制度卷、观念卷、阐释卷。全书共收录词条105个,每个词条的阐释内容均为一篇六七千字的长文,使得全书在工具性查阅的同时,亦极具阅读性。每一词条后军附有延伸阅读文献和参见条目。第一卷正文前有2007版序言、1992年版说明,以及两
该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第一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最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
W.G.霍斯金斯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该书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
本书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解封的材料,叙述了从1878年柏林会议至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期间的欧洲重要势力之间的博弈,力图还原战前欧洲体系的运作过程,以及“一战”如何最终摧毁了传统的欧洲体系。作者从统治者、外交官等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视角出发,兼顾历时性的事件与共时性的人物和行动,揭露各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