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礼俗共生中的戏台神音、农耕地图中木作精微思想之演进、修德正心穷理辨志的传统大木作、木作形态中的伦理寓意、装饰与礼德合奏(屋脊排队、殿前陈设)、模数标准的当代价值、木之沉沦与反思、榫卯情怀:追忆灿烂的鼎盛时代。
清代宫廷家具,在历经诸般劫难之后,幸存下来的精品,多数已入藏故宫博物院。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材质的考究、工艺的精湛,更重要的是,这批宫廷家具在同样劫后幸存的造办处档案中,多有可征可考之处,能够为传统家具研究提供新的路径与可能。但由于宫廷家具昔年藏诸内府,大众罕有得见之缘。今日于故宫博物院内,又多以原状陈设复现,观者亦不得
本书主要论述了作为最重要林木加工产品之一的刨花板的生产工艺过程各个环节热质传递情况,针对刨花板热压系统传热传质过程和位置伺服系统跟踪控制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本书论述了热压板接触传热与胶黏剂固化释放的缩聚热耦合传热的共同影响下板坯芯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论述了在考虑刨花板热压过程中热场对于板坯垂直方向的辐射下,建立
本书全面阐述了家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机理、国内外标准和检测方法、家具中高关注度(出现频率高、对生物危害大)的VOCs种类、风险预测模型(释放速率模型、体积承载率模型、多种VOCs共存累计风险评估模型)、有证标准物质、气候舱检测方法和现场快速检测方法、认证技术、家具企业降低VOCs的管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木床是怎么做的?还有哪些家具是木头做的?谁在砍树?世界上的森林都是一样的吗?为了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观察,然后提问,再根据回答提出更多的问题。孩子们每天被木制品包围着,却不清楚树木究竟是如何被砍伐的。因此作者沿着问题的方向往回追溯,带孩子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的森林。本书是“哇!我身边的世界”系列的分册,该系列是面向
本书从现代设计科学的视角全面论述与分析本书作者在过去20余年主持的现代新中国主义品牌家具的设计实践和理论总结历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作者对现代设计中的中国主义的研究入手,介绍于国际设计大师和中国传统家具元素的有机结合与创新思维,并进而介绍作者在研究与设计实践过程中对现代设计科学的体认、理解和归纳、总结。设计
本书作者从结构、线条、造型、纹饰等诸多方面入手,对一张通作楠木挑檐架子床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考量与分析。通过拆解、丈量、测绘、点评等手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件古典家具的方方面面,集知识性、观赏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直接拉近了现代人与传统工艺的距离,从而使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前辈与后辈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成为
本书以伴随一生的木器和家具为题,介绍了用木头为原材料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作品,以及赋予这些作品以生命的众多创作者。记载有丰富且实用的各式木作品,北欧风格的椅子、拭漆工艺的椅子、手工刨子完成的椅子、箱物家具、雕凿工艺的箱子和器物、勺子和叉子、玩具、中世纪古乐器等大量作品。
本教材以项目为导向,结合互联网+家居云设计技术,按照室内空间的划分对全屋定制家具设计进行分类讲解,共分为八个项目:项目一全屋定制家具设计基础,项目二厨房空间家具设计,项目三衣帽间空间家具设计,项目四玄关空间家具设计,项目五餐厅空间家具设计,项目六书房空间家具设计,项目七卧室空间家具设计,项目八阳台空间家具设计。每个项目
本书主要研究具有中国造物精神的家具,包括中国古代艺术家具、中国近代艺术家具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具。从定义、分类、风格、工艺、设计以及启示六大方面对中国艺术家具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隶属“工艺设计”层面的中国艺术家具与“工业设计”范畴中的“在中国的家具”具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手工艺实践活动方式的结晶,后者是“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