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为识别、评估和实现水资源的真实价值提供理论和实证框架,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水价值评估与实现的对策,旨在为中国提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咨询建议,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水价值评估与实现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
本书共分为两大篇章,包括研究背景篇和综合分析篇。在研究背景篇,首先从自然地理概况、文化内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之后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禀赋、水污染及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历史等方面梳理了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与保护的背景。在综合分析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从流域、
本书分别以布基纳法索、摩洛哥、乌干达三个国家的小型农业为例,介绍了当前小规模灌溉农业中发展的问题。详细介绍了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分析了在全球人口增长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亟需提高农田水分生产力的原因。进而依托三个国家地面试验数据库及对其分析、模拟,从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提高作物(如玉米、小麦、
本书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系统工程理论为研究方法,在分析该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水土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多时间尺度特性、水资源供需平。和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我国内陆河流域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内陆河流域大多气候干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皆对水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大规模利用,人类活动已对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产生了强烈干扰,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亟须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半干旱
本书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水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匹配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研究了黄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及内涵特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近远期模拟预测及应用实例,从点-面尺度对WREE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评判,并对黄河流域中
本书立足中亚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厘清了中亚地区农业生产及其水土资源利用演变历程,揭示了其变化驱动规律;给出了农业生产要素水土热资源的匹配特征及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估了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脆弱性,分析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对虚拟水土的影响;进行了基于水土资源的多边农业贸易优化利用分析,提出了
本书着眼于京石发展轴重大工程规划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所涉及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工程地质稳定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建设适宜性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价,运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方法,形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着重分析了京石发展轴水资源承载现状以及中长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趋势,评价了地质环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水权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以市场视角解决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新思路——水权制度建设,在“政府管控+市场配置”的准市场配置模式下构建玛纳斯河流域水权制度框架体系,以“注重公平、提高效率”为水权制度设计的评判标准,构建包含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水权转让制度和水市场、水价制度的玛纳斯河流域水权制度体系
本书分十章,内容包括“击水安澜,治水除患的历史印迹”“破茧成蝶,运筹江河的惠民工程”“活水畅流,科学创新的可贵实践”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南通治水的艰辛过程和治水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