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安妮·塞巴探索了巴黎历史上的毁灭性阶段,讲述了女性在纳粹占领下的生与死。 20世纪40年代的巴黎混杂着恐惧、权力、勇气和秘密。在纳粹占领期间,万字旗飘扬在埃菲尔铁塔塔尖,危险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与战争相比,占领更容易造成道德困境。恐惧、耻辱、愤怒、可怕的无力感、强烈的想要做点什么
本书全景式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德国侨民在北京、天津、上海的生活情况,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22部正式出版的自传、20部手稿,以及1940至1949年间《科隆日报》驻中国记者弗里茨范布里森对71名在华德国侨民所作的采访稿。这些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为本书著述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
在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英国工党的主流思想既有质的嬗变与转型,也有量的渐变与摇摆。这些变化既有工党领袖个人的推动,也有英国国情的驱动。本书对英国工党百余年主流思想的嬗变历程、动因、表现、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工党主流思想嬗变的宏观特点和学理启迪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准确把握英国社会思潮和工党意识形态的百年变迁,认
19世纪以降,俄罗斯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赫尔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作为一座富矿,俄罗斯文学在我国所显露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宝藏仍在我们有限的视阈之外。“俄罗斯文学译丛”进一步挖掘那些静卧在俄罗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锭,向中国读者展示赫尔
从来没有这样一《茶味英伦:视觉艺术中的饮茶文化与社会生活》,将视线聚焦在西方与茶相关的各个艺术领域。《茶味英伦:视觉艺术中的饮茶文化与社会生活》通过300多张精美的图片,探寻茶在英国传播的历史,尤其关注饮茶的流行如何促进了陶瓷、家具、银器等的设计制作和装饰艺术的发展。同时,《茶味英伦:视觉艺术中的饮
本书借鉴范式论的框架结构,梳理和阐释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模式的逻辑演进及其当代价值。主要内容是阐释考察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历史中的三种教育模式:是理性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它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在启蒙时期的自然公民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之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教学方法是积极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第二是
本书是一部以介绍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又在课程思政思想指引下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内容的全新教材。教材章节涵盖地理、历史、文学、衣食住行、节假日、传媒、建筑、艺术、电影、教育、经济、外交等主题。配套的课堂与课后练习活动既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中国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以散文诗体写就,宣讲超人的哲学和权力意志,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阐述出:人类是处于超人和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的进步方向是超人;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进化为超人;人类的道德便是超人甘于坠落自己的意志等哲学思想。本书采用诗歌语言,讲述了尼采对于人生、人类、痛苦、快乐、期待的
智人\"\"走出非洲\"\"继而遍布全球是真的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从三个智人亚种的竞争中胜出?早期猎人和农民有着怎样不同的基因表现?迁徙何以导致人类从青铜器时代回到石器时代?语言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统治工具的?鼠疫、麻风病、肺结核等传染病如何随人类一起游荡在大陆之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作者以其自身的权威
本书是本人2006年至2014年间4次在爱尔兰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本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是国内第一本研究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的人类学著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结项评审等级:良好)。本书在开篇之处,交代了研究的缘起,以及资料的准备、田野点的选择等问题。随后,根据逻辑关系,以层层递进的方法,展开对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