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概述、大事记、灾情、救灾、防灾五编,内容包括:秦汉时期的灾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情、官赈、民间救济、仓储、水利、农事等。 《中国灾害志·断代卷》包括《总论》暨《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以及《当代卷》8个分卷,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疆域范围为参考,按历史
我国大规模水利枢纽的陆续建成为流域洪水灾害防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给流域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书以松花江流域骨干水库群为研究对象,从骨干水库联合调度基本原则及调度目标出发,深入分析了流域的水文特性并进行设计洪水与设计年径流计算,提出了发生区域性洪水时骨干水库的防洪联合调度方案,以及发生特
本书介绍了普查软件建设目标、总体设计、建设任务与分工,普查软件的主要功能与数据库体系,普查统一底图制备与应用,普查软件技术实现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等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了内蒙古减灾委发文特聘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技术支撑团队在“数据采集与质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数据采集和质控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充分体现了自然语义处理技术、Python爬虫技术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风险普查数据采集、数据审核与质检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应用价值。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火灾和洪水;第二部分,飓风和龙卷风;第三部分,火山和地震;第四部分,恶劣天气。书稿引导读者开启对地球自然灾害的探索,了解对人类影响深远的自然灾害的分类、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后果危害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
我国是自然灾害大国。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在人口和财富不断聚集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但是,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的系统”,无法开展灾害过程的物理试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真实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进而开展城市在多种灾害下的情景仿真与韧性评估,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技术路线可
该书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防大灾救大险法治能力提升研究(18VFH020)”成果。该书以法治视角探讨了城市灾害的控制,是法治理论在我国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本书通过理论研究、实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式,系统地阐释了什么是“城市灾害”,什么是“城市减灾法治”,使读者通过法治视角
书中共收录自辽代至2017年间发生的12大类46个灾害故事,采用史话体形式,呈现自然灾害的灾情、成因、规律及前人的应对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愿本书能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上游从长江发源地到干流湖北宜昌段,全长4511km。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九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105.09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9%。该区域是中国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群居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和资源富集区,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根基和源泉,
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关系为核心,探讨了灾害在乡村社会诸层面的扩散过程、演变规律及其特点、灾害环境下的乡村社会危机、乡村的民生状况、政府与民间应对灾害的机制、特点及其成效,以及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其广度与深度,从而弥补和完善了学界既有成果整体性和实证性研究的不足。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