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十卷,初集于春秋末晋平公卒后之周景王世,材料或系孔子删《书》之余。西汉景、武之时,有人为之作解。今本有注之篇,即其痕迹。晋五经博士孔晁注。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盗魏襄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中有《周书》残本,秘书监荀勖校定。东晋著作郎李充校书,将传世孔晁注本与汲冢本归并为一,厘为十卷,系于“汲冢书”下,不言孔注
本书稿包含10篇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从商周至明清时期,学术领域涉及考古学史、青铜器、墓葬、陶瓷、城址、器物等方面。主题包括试论商周时期铜器的馈赠行为、从叶家山墓地青铜器材质、铅料分类管窥西周曾国铸铜业、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之初楚系铜器的组合、装饰、铭文与礼仪性、犍陀罗地區的考古发现——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谈起、汉
《吴越春秋》,汉赵晔著,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之事。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该书钞撮古史,编年记事,记载较详,颇可补《国语》《左传》《史记》之不足。此次影印,以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十年绍兴路儒学刻明修本为底本。
《越绝书》十五卷,汉袁康撰。该书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此次影印,以国家图书馆藏张佳胤双柏堂刊本为底本,此书曾为双鉴楼主傅增湘旧藏。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学术思想史等众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研究。它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扎实的古文献基础,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以现代考古手段所获的地下出土材料,而且还必须运用视角广泛的比较和理性充分的思辨,对所有这些基础资料和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
历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积累,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故言曰“读史明智”。“中国王朝内争实录”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宰相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代表。相位争斗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总体现。因此通过对相位争斗的探索,可以帮
历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积累,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故言曰“读史明智”。“中国王朝内争实录”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本书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周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
历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积累,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故言曰“读史明智”。“中国王朝内争实录”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忠奸是父老相传代代不忘的话题,更是小说、戏曲家描写的对象,同时,其中的一些问题千百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忠奸抗衡》正是通过
《文明的细节追寻古人的风尚闲情逸致篇》,该书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精煮”“慢炖”,讲故事、聊人物,还原故事发生的情境,侃侃而谈,谈天说地,地阔天长,纵论古人的情怀和胸襟,如何为今日中国“开风气之先”。它论说经久不息的文脉传承,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个案”+“阐释”,举例子,说原委,描写历史的真
谨记“知人论世”的格言,与古人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生活环境,认识到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古人的眼界和经历,我们或许该扪心自问,生活在科技文化昌明的当代社会,是不是小瞧了古人的毅力和脚力。每每看到那些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人情世故,都会让我们对先人增添一份亲近感,本分册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