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递传史上,中国与西方有着两种不同的印证方式,西方以藏书票来表达对书籍的归属权,在中国则是藏书印。曾在某处——藏书印与藏书票特展,是2022年“第二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的组成部分,是“藏书文化特展”的主题展览,该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嘉德文库共同主办。展览同名画册中,收录包含宋代孤本及名家所藏的藏书印约100方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
本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影像,一种新的艺术、当艺术品走进生活:数字时代的动画艺术作品、影像之旅、数字交互艺术的收藏:博物馆与在线媒体艺术的多样性、从大尺度中搜索小细节:重新定义艺术史模式、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数字版权管理。
本书通过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兰斯·格兰德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对策展人在21世纪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日趋丰富的内涵进行了思考。格兰德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及全球,他们的故事令人回味,勇气值得学习。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本书探索美国和欧洲艺术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随着现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什么造就
本书作者詹姆斯·库诺从博物馆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博物馆所象征的国家话语权争论、博物馆与世界主义间的关联以及博物馆是否带有帝国主义色彩四大角度,举例丰富、理论详实地展现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之所以得以存在并发展背后的政治与历史渊源。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博物馆帮助市民进一步感知了自身作为漫长而丰富的人类生存史的一部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一一博物馆中的“物”。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物”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
本书以研究明代的书画收藏活动为主要内容。书中一共分为五章,分别从明以前与明代书画收藏与发展,明代书画市场的兴起与发展,明代文人鉴藏活动的形塑,明代书画鉴藏著录等方面来展开研究。作者结合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背景来展开,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和研究特色。书中图文并茂,包含书画作品赏鉴,书画题跋等,并结合书画鉴藏文献,
馆校协同教育:理论、技术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