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宗教与启蒙》从思想史维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本土文化根基和巨大比较优势,中国启蒙具有整体性;从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提出要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宗教共同体应当让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宗教与启蒙关系上提出中国宗教应当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启蒙,以共同发展为价值目标
本书以广州为起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在广州、东南亚及南亚沿海地区的传播,及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著名宗教景观,以期寻找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宗教文化的同宗同源,找出人们之间信仰的共通点,从而为中国与东盟区域旅游合作找出共通之处。
在前工业时代,宗教信仰不只能够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2017年11月25日26日,复旦大学世界史教研室主办了前工业时代宗教的社会功能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多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本书系统的对世界范围的几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犹太教等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给予探讨,对新时期党对中国宗教的指导方针有*的阐述和说明。书中有不少生动的阅读材料,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读者的普通入门读物。
这是我国部系统探讨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专著。作者围绕涉及个体宗教心理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初步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个体宗教心理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成功编制了测量中国五大宗教和民间信仰者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工具;并且运用集成创新的方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虽然作为美国本土哲学的产物,其彻底的经验主义亦承袭了英国的经验论传统,却与二十世纪占据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关联不大,反而因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的意志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等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长达十二年的职业选择以及1872年所经
中国宗教学40年是在中国宗教学30年基础上编写的,叙述了中国宗教学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40年的学科发展史,也是对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是对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主题出版的献礼。书稿涵盖了宗教学研究、佛教研究、道家研究等40年的学科综述,是一部总结学科发展的专业性图书。
《宗教与美国社会》系列丛书出版的主旨是为促进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以及其他相关议题的研究。鉴于宗教在美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国宗教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同样鉴于宗教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可以说宗教研究不仅是美国研究,而且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赵汀阳是中国*好的哲学家之一,阿兰乐比雄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主席,两人多年前在卢浮宫的一次对话,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在这本通信集中,两位作者以跨文化论辩的形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一神论形塑的西方思想模式及其对现代性的影响,并延伸探讨了中西文化从分化到融合的可能性。一神论是关于世界、生活和历史的*诗意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