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术引入西方分科体制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表达等持续受到关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逐步探索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取得极大建设成就,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观。本书重点选取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
本书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学论文集,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优秀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是一本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书选收当年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最新经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三编: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内容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历史科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学的功能与作用、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历史再认识及其推动因素、史学研究
本书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刘泽华先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心血集结。精选了刘泽华先生二十余篇文章。文章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王权主义”理论文章;二是研究传统思想文化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思路、方法等心得之作;三是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代表性论著。读者可从本书中晓悟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反思和扬弃,领略
该书稿以中国古代的史学史为撰写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古代每个历史阶段的史学史代表性成果、史家、史著做了论述,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史的阶段性特征。内容包括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古代史学的多途发展、古代史学的高度发展、古代史学的反思和总结,力图彰显历史学自身”彰往察来”的功能和意义。在审视中国古代史学史发展历程的过程中,
本书时间轴跨越了300多万年,将史前人类、文明的诞生、古代文明和人类的发展与发明创造,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等,依次展现了各个阶段人类的主要发展历程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让人类历史的过程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口述历史理论为掌握晚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系统、可用的特质。近年来,口述历史出现了两个新转向。一是数字技术在采访、分析、收藏、发行等阶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口述历史从业者在实践、伦理、阐释等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对口述历史实践的相关伦理问题带来了挑战,改变了记录及解释记忆故事的方式,加深分析及理论应用的深度。另一个新方向是
本书对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必备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国家;第二,易于流动的社会结构;第三,与当时的技术浪潮相适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第四,具有修复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续存在的制度体系。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对于国家的交替兴衰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成功的
本书吸取了全球史和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率先以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视角,解析人类发展观包含的历史线索和社会常识,以期获得新时代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共识。从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角度,来解析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历史路径依赖,“现代化”在时间轴上的优劣变化,以及各种“文明”在世界体系意义上的互相依赖、相互冲突和融合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原副所长、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学术研究的论文集结。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面较广。对当代国内外史学的发展全面且有重点地进行了深入的评述和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文章20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发展和改革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收录15篇,对莫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