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辑《近代史学刊》设置“出版与阅读史研究”“抗战史研究”“经济史研究”“社会史研究”“论说与书评”等栏目,每栏收录2—4篇论文。其中“出版与阅读史研究”收录文章分别讨论清政府对留日学生杂志的策略、五四地下出版物的流通问题。“抗战史研究”栏目收录3篇文章,分别讨论1937—1939年国民政府的县制演变、抗战胜利后的海
作为海外归来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取得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卓越成果,被学界称为中国近代史“开山的人”;又因其后来弃学从政,获得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经验性理解和观照,这又滋养了他的研究。因此,他不多的学术性文章和随笔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本书尽可能从多渠道蒐集了蒋廷黻涉及近代中国的文字,可能
本书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章节内容,按照学习目标、知识要点、读之篇(经典阅读、拓展阅读)、思之篇(案例讨论与思考、热点问题与讨论)、行之篇(社会实践与行动、行动反思与品格塑造)、参考文献几个模块,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思考和行动实现对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的深刻把握,充分认识
本书是一部讲述鸦片战争的社会历史著作。作者试图追索鸦片战争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但并不是将这一事件作为起点,而是作为终点。因此叙事的重心并非放在战争本身及其余波,而是关注它究竟是如何可能的。作者从18世纪50年代清廷决定采取广州单口贸易政策讲起,借助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西方的贸易商、探险家、传教士、政府代理人和走私者
本书分为10个专题,内容包括:封建王朝衰落与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的交织;为什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形成的等。
《1911:帝制终结》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此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
本书主要收录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纪实类摄影集,这些摄影集多以历史事件或某一主题进行摄影编辑,涉及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历史遗迹等诸多方面。本书按“社会·记录类”“风景·建筑类”“经济·工商类”“艺文·人物类”四方面进行分类编排,共收录文献近130种,全部高精复制,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这些文献记录了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