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学(第六卷)》为综合性学术刊物,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古典人文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出新,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本刊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
本书虽以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纳作为主题,但并非直接从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层面入手,而是从北朝自身政治环境、文化渊源及文化追求为出发点,分析北朝的不同人群如何在接纳南朝士人、南朝文化以及南朝文学创作习惯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文化圈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其接纳的南朝文学进行改造,从而最终对隋唐文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本书通过平齐民
本书收集了饶宗颐毕生的文选学成果,分为(一)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图版及叙录、(二)选堂选学小集这两大部分。其中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图版在饶公收集整理并作叙录、校记之后,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引发学人对敦煌遗书中《文选》相关材料的关注和重视。选学论文小集则关注日藏诸种《文选》,亦对《文选》的文艺思想有所阐发。编者还制有《饶
本书收录作者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关论文20篇,按内容分为上编六朝佛学中国化进程探索与下编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浅论。上编认为六朝佛学的中国化进程,使文艺理论、传统道德心理、生活言语方式等发生不少变化。下编主要从文学观念本身关注六朝文论,所收录的文章多以充满张力的文学概念雅/俗、纯文学/杂文学、复古/创新、才/学、青春/老
本书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侃的文学评论集,汇集了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的重思和新解,勾勒了多位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作家的创作面貌,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内容包括:(1)作家论,涉及王安忆、张炜、莫言、余华、李洱、艾伟、东西等重要的中国当代作家;(2)作品论,偏重于对一些现象级作品的重释,也有对时下新
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标志着现代意义“龙学”的诞生;而他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札记》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开创了把文字校勘、资料笺证和理论阐述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全新的视野,“从而令学术思想界对《文心雕龙》之实用价值,研
本书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当代作家专门性学术刊物之一,由王蒙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于志刚教授担任顾问,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教授与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担任主编,莫言、贾平凹、余华等担任编委,开设“王蒙讲稿”“综合研究”“专题研究”“经典重读”“史海钩沉”“王蒙剪影”“王蒙盘点”“左右看王蒙”“青年工作坊
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与新时期之初两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考察作家的文学认知、现实理解尤其是作品连带的历史—社会面,彰显“当代文学”的内在张力。上篇以人民文艺的创生与发展为中心,展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及作家以文学回应社会现实的方式。下篇考察历史转轨时期的时代精神,辨析其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在联系。本
本书以丝绸之路为视角,以文学研究为落脚点,对唐宋时期陇右地区(今甘肃、新疆大部,青海部分)重要古迹的相关文学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重在通过文史材料,呈现唐宋时期士人所见、所记、所咏的陇右古迹情况,反映士人古迹观念与思想心态变化等。从文本层面,动态地、网状地呈现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古迹的文化面貌、生命情态,并集中呈现陇右地区历
本论文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组织编写,以“文学史透视”“作家作品研究”“现代论坛”“戏剧影视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学苏军新视野”几个栏目涵盖了近三十篇论文。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既有对具体的当代作家许春樵、徐则臣、东西、乔叶、朱婧的具体的小说作品的分析,也有从文学史的意义上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