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耘斋集验方》为清代黄元基历30余年,荟萃医方3000余,分门别类辑为8卷85门,是清代中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部方书。引用文献130余种,其中不少不见于现存医书,如《宝树堂集方》《邓笔锋杂典》《月冈老人方》等,更有大量人名医方,估计为黄公早期收集。有较高的文献整理和临床运用价值。本书国内图书馆所藏刻本皆有残缺,并且都为
本书为作者中文写作,无译者。安洙英博士的《18、19世纪药材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一部从中国出发的自然知识史》从全球视角来看待18至19世纪药材知识的流转情况。作者强调对知识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作者还引入了“中心”和“边缘”的概念,提出将知识流入地也视为一种“中心”。全书即在一种“多中心”的视角下把握知识的
本书是关于蜘蛛香研究的专著,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兼具科学性和专业性。本书主要介绍蜘蛛香应用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内容包括药用历史、生药资源、质量标准、化学成分、化合物的合成、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此外,对其作用于胃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系统介绍。
《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卷,以《嘉祐本草》为框架,将《本草图经》的内容,按条目逐一缀合到每一药物之下。具体而言,卷一、二为“序例”,收载了前代重要本草的序文和总论;卷三至二十九为各论,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果、米谷、菜等十部,有些部又分上、中、下三品;卷三十为“本经外草类”。全书收
本书为中药制剂的创新高职教材,以中药制剂岗位(群)的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采用模块式编写方法,提供资讯材料,创设任务清单,以任务引领开展典型手工小试、生产中试和实验实训内容编写,设置任务完成评价表及执行任务过程的素养评价;注重专业与思政相融合,明确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突出传统和现代中药制
本书根据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相关岗位工作,整体设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的方式而编写,共包括七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2~10个工作任务,主要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基础知识、中药制剂的鉴别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中药制剂的卫生学检查技术、中药制剂的含量分析技术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技术知识与技能要求,
本套教材为首套经方培训系列教材,包括《经方概论》《经方方证》《经方药证》《各科经方》《各家经方》以及《基层经方推广手册》六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组织编写,黄煌教授担任主编。突出经方医学的独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培养经方临证辨治思维能力为核心,系统、全面讲述经方医学“方-证-人”体系,旨在训练培养一大
《翻手为药覆手毒——毒性中药十一讲》一书选取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11种毒性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名称来源、传说故事、药物溯源及饮片辨析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并着重对中药的毒性以及古今中医名家对该药的临床运用方法进行介绍。本书每篇皆以中药传说故事作为导入,选取古代经典医案和现代临床案例,分析各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通俗易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中药药效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并结合中药药效成分的作用机理,以阐明中医药应用与发展的科学意义。中药成分复杂,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未被清晰阐明,因此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一个充满难点和挑战的新领域。随着药动学理论的不断
《红曲和血脂康规范化评价》一书系统阐述了红曲及血脂康胶囊的规范化评价方法。全书分为十章,内容涵盖了从中药计量学、标准制剂计量模式和系统指纹定量法的基础理论,到红曲的起源、形态学与分类,再到红曲及其提取物和血脂康胶囊的一致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红曲和血脂康规范化评价》一书为红曲与血脂康胶囊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