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芹、杜秉海、余之和主编的《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精心修改、补充完善而成的。按照实验技术重新修订为8个部分,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微生物形态研究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技术、微生物育种技术、免疫学技术、微生物生态学实验技术和农业微生物学应用技术。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及时反
《云南高校学术文库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原理与技术》由高东编著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的撰著设想曾以“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为题,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资助。2011年10月课题结项,结项后又对最终成果进行了反复修改。《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试图借鉴农业生态学
《猪抗病营养理论与实践》总结归纳了四川农业大学近几年来在猪抗病营养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胃肠道健康、营养与氧化应激、营养与霉菌毒素、营养与抗病基因、营养与疾病的互作关系及可能机制,介绍了抗病营养实践应用的思路。《猪抗病营养理论与实践》为第一本有关抗病营养的专著,适合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动物营养
《农业微生物》是农林院校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简明而较系统地介绍了农业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体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生长和环境条件、选育与菌种保藏、生态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每章设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本章小结、复习思考、实验实训和/或生产实习,书后还有附录,
《作物生产力形成基础及调控》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资源环境与作物生产的关系,作物个体生长发育特点与群体形成构建的关系等。
《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与制度保障研究》以生态资本理论、生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平正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当前农业生态补政策制定及实施现状,对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注重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采用比较分析和定性、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等方法,首先总结了国外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知识和最新进展,当今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各种组学的研究状况,以及目前对于遗传工程的最新理解。其后的章节将介绍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存、植物育种、种子改良,以及孤雌生殖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内容都与农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密切相关
生物技术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上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它为提高国力,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食品短缺、疾病防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带来了希望。国际上,科学家和企业家公认,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技术及创新产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业生物技术》(作者夏海武、曹慧)在介绍
本书是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配套教材,也是“(中国)福建农林大学-(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2+2’本科教学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本书紧紧围绕“农业是把太阳光转变成人们健康、幸福生活的科学、艺术、政治学和社会学”这一对“农业”的新理解,把“农业生态学”定义为农学与生态学联姻的学科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应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