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浩如烟海,中国绘画艺术持续繁荣了大约两千年,对欧洲国家和美国而言,所有收集到的作品都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如此,这仍然足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本书稿精选了大量来自美国馆藏的中国画作品,作者希望通过介绍这些流落在美国留存下来的早期、罕见的中国绘画作品,让中国及世界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绘画,更好地了解博
托尼·本尼特充满活力的研究丰富和挑战了我们对于博物馆的传统理解,他将博物馆置放于现代文化与政府关系的中心位置。本尼特认为公共博物馆不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一个简单机构的场所,其实它更是一个礼仪的教化场所,在这里发生着更大范围的社会惯例和行为的调整。书中讨论了博物馆以及产品交易会、国际展览的历史发展,本尼特照亮了流行文化与现代
《中国博物馆全书第二辑》在继承第一辑内容编排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中国十大著名博物馆的丰富内涵。本辑分十卷,分别为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内容不仅包括各馆的历史沿革,追溯它们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还将深
本书全面梳理了2022年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脉络,回顾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探索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书分为全国博物馆事业年度综合报告、年度数据分析和年度重要事件三大部分,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系统地分析中国博物馆的藏品规模与结构、中国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中国博物馆的
本书汇总了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并以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介绍了一系列创新方法。这些“实地报告”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旨在帮助读者将自己的 机构转变为21世纪的学习型博物馆。本次翻译出版的第二版提供了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开展学习化变革的全面方法,通过一系列生动且翔实的案例研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本书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系列丛书”其中一种,从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教育场馆的实践出发,论述教育场馆如何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从文本空间、物理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五种空间的育人形态突出体现“大思政课”之“大”,展现“教—学”的新型关系。 本书读者对象为科学家纪念馆相关工作者,兼及思政教育工作者、科普工
在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了“数字人文”,图档博数字资源管理正迈向数字转型时期。本书立足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以图档博“数字保存”向“数字管护”转向为契机,在分析图档博数字资源协同管护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图档博数字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他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两弹一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他一生秉持“初心为国、科学报国”使命担当,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创建与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本书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
本书以东北博物馆机构的变迁、文物的收集与保护、陈列展览等为主要内容,回溯东北博物馆的诞生历程,梳理东北博物馆十年的发展脉络,进而查证辽宁省博物馆早期藏品(重点1952以前)的主要来源,弥补馆史的空白。本书对传承辽宁地区历史文化记忆,厘清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早期来源,深化相关藏品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馆内已有馆史比较,
本书以图文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四川博物院2023年度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四川博物院党群建设、陈列展览、藏品保管与文物征集利用、文物保护与修复、科研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宣传矩阵、交流合作、综合保障、实践案例分享等内容,既有成果的展示,也有经验的总结。内容上对博物馆常设展览的展览时间、地点、主办方等,做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