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的海派文化》以“什么是海派文化”开篇,然后依次从经济基础、契约精神、教育比较、建筑形态、文学艺术、城市生活和哲学视角七个方面对“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及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设想通过这种全景式、多方位的梳理描绘,勾勒出海派文化的特质。在叙事风格上,力求既准确,又生动;既立足本土文明,又放眼西方文明,即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框架来看待海派文化的独树一帜,以求不失局中之谜,不失细节之真实,小如石库门弄堂的精致格局、三教九流的市民日常生活、京昆二剧“花雅之争”的因缘际会,都要笔笔着墨,细细点描,丝丝入扣。
本书以“什么是海派文化”开篇,然后依次从经济基础、契约精神、教育比较、建筑形态、文学艺术、城市生活和哲学视角七个方面对“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及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设想通过这种全景式、多方位的梳理描绘,勾勒出海派文化的特质。在叙事风格上,力求既准确,又生动;既立足本土文明,又放眼西方文明,即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框架来看待海派文化的独树一帜,以求不失局中之谜,不失细节之真实,小如石库门弄堂的精致格局、三教九流的市民日常生活、京昆二剧“花雅之争”的因缘际会,都要笔笔着墨,细细点描,丝丝入扣。
“海派文化”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这并不妨碍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无限度地去接近它,去发掘它,还其本来应有的真面貌,这也正符合“研究”这项工作的本质要求。在整体文化观的观照之下,海派文化有别于中国的一些偏居一隅的“地方文化”,跳出了狭隘的方志式文化叙事。它首先是江南特有的带有吴越水乡气质的城市文化,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精心孕育之中;同时,它也是“欧风美雨”下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在东方大地上绽开的一朵“恶之花”(波德莱尔语),是“商的帮忙”(鲁迅语),是历史的一次偶然,而一切偶然又都是必然的,并受到必然的制约。但这种偶然在文明的逻辑序列上左右为难,容易不受人待见,常常处于繁荣与屈辱并存的尴尬局面,造成了关于“海派文化”持续百年的百家争鸣,时而异见迭起,时而褒奖声鹊。有趣的是,依然跳不出传播学意义上的一般规律,话题越是有争议,往往越有人气。“海派文化”也是如此,话题的热度历久弥新。这一还在继续高速演化中的“活”的研究对象,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今天,依然魅力十足,依然引领着时代与学术的潮流。本书的出版,便是这种魅力的产物,是上海在寻求全球城市精神品质的进程中的又一次探旅。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希望这一成果能够为上海打造开放性、国际性、创造性、多元化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一臂助推之力,绽放“善之花”的夺目光彩!
一、什么是海派文化
(一)海派文化的形成机理
(二)海派文化的特性
(三)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四)弘扬海派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海派文化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1843—1937年)
(二)战火中的经济沉浮(1937—1949年)
(三)经济中心功能的再造(1949年以后)
三、海派文化的契约精神
(一)契约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二)契约精神的西风东渐
(三)工商繁荣是海派契约精神的内生动力
四、从教育比较中看海派文化
(一)圣约翰大学带来的指标性意义
(二)上海书院教育的历史传统
(三)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劣比较
五、海派建筑与上海城市风貌
(一)上海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海派建筑
(二)海派建筑对市民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三)城市更新中海派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六、海派文艺的特色
(一)海派画派
(二)海派戏剧
(三)海派电影
(四)海派文学
(五)结语
七、海派文化的生活方式
(一)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
(二)精神层面上的各种消费
(三)待人接物上的处事态度
(四)结语
八、哲学视角下的海派文化
(一)华夏文明起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二)结构性调整与理性选择
(三)海派文化的“知行合一”及唯实主义
后记